5/23/2014

台灣 & 加拿大 哪個好?


這次回家三週,有不少朋友問我這個問題?
哪個好? 沒有標準答案,只能說習慣就好。

但多數人對外國(台灣以外,非大陸或東南亞)都有羨慕之意,剛回來的前幾天,有很多事物都跟不上必需要問一下週遭的人,多數人聽到從加拿大回來會說 哇,加拿大耶,好好哦!” “加拿大生活一定很棒!” “可以出國耶~”

Well,人的生活是自己選擇自己主宰,通常這麼說的人也不想離開台灣,或不敢離開台灣。

哪個好?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好與壞

一位司機和我說:加拿大好啊,好山好水
我接著說: 好山好水好無聊 (之所以要這麼接,其實也是要消減一般人對祟外的迷失)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說加拿大是退休的好國家,相較台灣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地方可以去,每天都有夜市可以逛,每個路口都有方便到不行的便利商店,要山有山爬,要海四週都是沿海,要海鮮就有便宜的海鮮……如果你的生活放棄不了這些,那你就不用羨慕國外生活。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些你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

很多去加拿大打工渡假或讀語言學校的台灣人,一開始抱著很大幻想,等到了加拿大才發現一切不是自己想像的,多數人都覺得很無聊,在多倫多這個大城市卻這麼無聊,很多人都對多倫多很失望。換個角度看,我會說台灣人也太依頼台灣的生活模式,已經養成朋友聚會就唱KTV,逛不完的夜市,到處買得到酒,想喝就喝……。的確,加拿大沒有這些你要的。我也不記得有誰說過加拿大有這些,怎麼會讓多數台灣人抱有這些幻想。

加拿大熱也能熱到攝氏40度,冷也能冷到攝氏-40度,怕冷的人聽到這個也怕了,那就別說加拿大好。怕熱的人我也要說,加拿大夏天白天特長,早上五點天亮,晚上九點十點才天黑,怕曬的也躲不過,熱死你的時間也很長,怕熱的也別說加拿大好了。

看到這裡,你也會問: 這麼無聊為什麼你還要待?
對我來說,不無聊,也不會不習慣,老話一句,習慣就好。
那麼,加拿大與台灣哪個好?! 我拿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你們自己決定哪個好判斷後也別再抱怨台灣,因為人生是自己選擇的。


消費稅

加拿大很大,所以稅收分了二種: 國稅與省稅。
以安大略省為例,國稅5% +省稅8%=13%,只要消費就是13%。所有的價格你在店裡看到的都要另外再加13%的稅(在此就不討論有哪些東西減免省稅部份)
也就是說,多消費多繳稅,願者上鉤,這也或許解釋為什麼在那邊無聊了,因為多的消費就是多繳稅。

台灣的營業稅5%已經含在你所看到的價格中,而且也只算你5%,主要是台灣也就這麼一個島。再說華人真的很會鑽小漏洞,能不繳稅就不繳稅,能申訴就申訴,讓自己降低到最低繳稅額。

有朋友問我代買的事情,如roots,我想說,在加拿大買沒有比較便宜,價格和台灣差不多。因為多倫多要算13%的稅,台灣在進口稅運費上面加了不少,所以差不了太多。


繳稅

到哪都一樣,人人都要繳稅,台灣一年繳一次,每到繳稅時大家就會苦哈哈一二個月。
加拿大每個月都要繳稅,直接從薪水裡扣除,有工作就繳稅,每年三四月再報稅。
繳稅繳到哪? 這個我就要說到哪都一樣…  

台灣人會說我不知道我繳的稅到底去了哪裡?” “我繳的稅老是養一些沒用的政府官員!”
加拿大人也會說我繳的稅養了一個吸毒的市長!” “我繳的稅幫一些鑽漏洞的人養家養小孩或是養一些不做事的懶蟲

加拿大因為太照顧低收入戶、單親家庭,所以,很多錢都是花在這些不肖人士想從政府那a錢的人; 當然,冬天道路撒鹽也是佔很大一筆開銷。撒鹽不用說,每年冬天大雪紛飛,撒鹽是一項基本建設,冬天下雪約有五六個月,撒鹽也就撒了五六個月,你覺得人民繳稅繳去哪?

單親家庭的照顧,我也要說不遺餘力呀,很多人也是用這個方式來a政府的錢,一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一個月約可領1100元,二個孩子的單親約可領1700~1800元…所以,很多人就會靠生孩子領零用錢,但還是和孩子的爸或同居人住在一起,你說人民繳的稅繳去哪?

加拿大因為氣候關係,很多工作都有季節性,很多人在冬天就失業了; 若不說季節性工作,被layoff 的人也不少,這些非自願性失職的人,可以申請失業補助,以過去一年的收入來計算,基本可以領到一個月700~800的零用金,很多人也因此不工作就領失業補助金,然後做一些現金工作,你說人民繳稅繳去哪?

有錢人還是很多,正常工作乖乖繳稅的人還是很多,他們也知道社會上有很多這些懶惰的人鑽政策漏洞的a錢,雖然他們也憤憤不平,但這是政府政策,他們還是會乖乖照做。有錢人清楚自己賺的錢,最終在退休時會回到自己身上。窮人也會有退休福利,和有錢人的差別就是退休後領多領少的問題。


曾在國外長時間待過的人再看看台灣就不覺得台灣繳的稅高了。
但確定的是,台灣人繳的稅在健保上就做得很好,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台灣人看病無憂慮,就是因為這個好福利,讓有些人沒事也跑診所醫院,享盡健保提供的便利。
台灣 加拿大 哪個好? 由你自己決定。

5/12/2014

印度人

我沒有種族崎視,但對於印度人,我承認我對印度人反感,反感是來自這三年來的真實經驗,我個人是會與印度人保持距離,避免接觸。

我以為我這樣是崎視,但與朋友分享後,我把一些資料整理起來和大家分享。

之所以反感,是因為在多倫多有很多印度人或是來自巴基斯坦的人,也都是後移民過去的人,但他們對其他人種會有崎視的態度,這不是我個人的經驗談了,很集合很多人的心得。

後來才知道,在印度,他們把人種分成四個階級,說真實一點是分五級,因為第五級被看太低了,所以又不列入級數裡面。

ok,由圖看到,最頂端是god 是神,所以第一級的人是靠近神的神職人員,當然這神職人員一定數量不多,被印度人視為第一級的人,當然就是備受尊敬的一群人
第二級是王室人員,或是執政單位的人,他們是第二位接近神職人員的人,也是備受尊敬。
第三級是老闆級人物,無論是你是什麼領域的人,只是要開公司開店有發薪水給人就是第三級人種,我想寶萊塢明星也是位在這階位。
第四級是一般員工,領人薪水的人都位在這一位,已經被視為最下等的人。

那第五級的人做什麼樣的工作呢? 只是要接觸清潔、打掃、垃圾或屍體的人被視為最下下等的人,但大家都很清楚他們的生活上又少不了這一些人,不公平的是他們偏偏被視為最低等的人,且很多人會避免與這一類的人講話、接觸,更別說身體上的觸碰了,第五級的人被視為很骯髒的人。(太不公平了!!)


我反感印度人(當然不是指新世代的年輕人),是因為他們也是新移民卻把自己國家人種分類制度帶到別的國家去崎視別人,我tmd管你什麼階級啊? 我們哪知道你tmd是哪一級的人,對我們來說你們就是印度人,你們也是外移民,和我們這些外國人沒啥差別,是在屌什麼鬼?!   我管你什麼級,如果你們瞧不起人你們就是低級!!

如果你上網查,的確會有一些影片是在討論印度人種分級制度的事,歷史上  甘地 之所以這麼有名,其中他極力倡導印度應該廢除分級制度,人人應當平等對待。但是這種傳統的分級制度已經是根生地固了,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的,特別是位於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和第四級第五級的人一視同仁吧。

我搭乘計程車時問了印度司機有關這個制度問題,他也說很多印度人自己也很無奈於這個制度,但是也改變不了,雖然很不喜歡這個制度但還是無形中被社會分級。

至於在國外的印度人,如果是移民過去的印度人或許還是有這樣的傳統觀念,而在國外出生的印度人,可能比較感受不到這個不公平的分級制度,除非他的父母有灌輸這個分級制度給小孩子們,不然新生代的印度人是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之前在貿易公司工作時,不時還是得和印度人打交道,有一次,印度人來台灣,硬是被公司推出去當招待,陪同去中南部拜訪客戶,那大家也知道中南部的廠商雖然熱情但講到英文真的是有聽沒有懂,雞同鴨講,印度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在我們面前直接講 他們的英文真爛!  當然,若和印度人比的確我們英文程度不及他們,因為在印度,英文也被列為關方語言,英文是必修的語言,從小開始,只是印度人講英文真的口音太重了,聽的人會很吃力。

我個人的經驗是有一次我去一個新客戶家,在一樓大廳時必需先和警衛拿鑰匙,那個警衛是印度人。 我還是一樣,告訴警衛我要去哪一戶,客戶有留鑰匙在這邊,警衛很不客氣的問了我的名字,我說了我的名字,還拼出來給他聽,不知是他聽力有問題還是怎樣,嫌我唸英文唸不好他聽不懂。我跟他借筆要在大樓出入簽到簿上簽名時,他說: 在加拿大,大家都自己帶筆,如果你想在加拿大混就要自己帶筆。
我當下也很生氣,沒有一個警衛是不會不肯借筆的!!!  馬的b壘
我回他: As I know, all kind people don't mind to lend pen to people. (就我所知所有康慨的人都不介意借別人筆)

去你的 別以為亞洲人就好欺負!!!


再拿斯里蘭卡來說,斯里蘭卡其實也在印度旁邊,對外人來說他們長相差不多,但斯里蘭卡人會說自己是斯里蘭卡人,而不會說自己是印度人。這道理和台灣人會和大陸人撇清是一樣的。













學校與科系選擇


或許我來說這個可能不是太有資格,但我只能就我聽到的看到的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大家在選學校時,多一點方向。

以多倫多來說,除了University 外就是College
就downtown來說,U of T 和 Ryerson University 是最主要的二間大學
但我不討論大學,就我所知,大學的入學門砍也比較高,學習時間也比較長,學費更貴。。。若大家有要讀大學的人請自行再好好研究吧
當然也有不少勵害的人可以申請到大學的獎學金入學,所以也是一個機會…

以College 來說,就有好幾項選擇,有George Brown College, Seneca, Centennial, Humber.....
其中,校區地點也會是多數人考量重點之一,再來就是科系數量,入學標準。
- 校區是否在市中心?  還是遠在天邊?
- 居住區域是否方便找工作的區域? (在downtown的校區不多)
- 科系選項是否有你想要讀的? (可以上學校網站,好好研究一下科系內容)
- 學校是否在某領域是否強項? (可以上該學校的論談,問一些過來人的經驗和看法)
- 入學標準是否有達到?  (我個人會建議選個二三間學校,都去考考看入學考試,每間學校標準不一,多一個選擇也無妨)

基本上,college的學費是差不多的,主要影響花費的是你居住區域、交通時間和費用、居住區域生活機能方不方便。

再者,科系選擇,很多人也會把未來是否容易找工作列入考量中,沒錯,的確是個很主要的參考依據,但每個科系都會告訴你未來找工作的方向,當然還是要把個人興趣放入考量才是。
就我在學校看到的,以一個通識課程的學生做比較,有1/3是accounting,1/3 是 marketing,其他科系的學生加起來也約1/3,未來可能會有所調整,因為2013年時,移民局改變規定,accounting or bookkeeper 已經在移民申請資格外了,所以之後讀accounting的人會變少了。

就我在學校認識的同學,很多學生會針對自己的興趣選擇科系,當然由父母親建議科系的也有,但讀到更有興趣的科系時,很多學生也會很隨意的轉科系,這就是本土學生的自由,因為他們學費便宜,且外國父母與小孩之間的溝通,父母會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只要求他們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任就好。


每個學校都會以 "增加學生競爭能力,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輔導學生求職機會"……所以,在選擇學校時,主要會以生活機能為主要考量,當然 很多人也會參考學區環境。
每個科系都有相關的工作機會,很現實的是整個環境還是供不應求,當然畢業後學不致用很正常,我個人還是推祟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不然讀書過程中會很痛苦,畢竟承受這麼高的學費壓力。
加油!! 想留學的朋友們! 




5/11/2014

Assignments & Exams at school


在台灣時,我讀完 專科 後進入 科技大學,這些應該都不算一般的大學,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一般大學的教學方式,就我在專科與科技大學的學習經驗,我覺得台灣的教學方式以接收學習為主,然後再透過考式的方式來審核學生的程度。

任性的我,決定留在多倫多讀書,從工程轉到商科,從本土學校往北美學校,對我來說不容易,當然最讓我痛苦的還是英文部份,畢竟英文不是我第一母語,克服英文還是最主要的問題。

第一二學期時,無論上什麼科系,都讓我覺得是在上英文課,只是不同領域的英文課,每次要寫報告時,會先以中文思考模式再翻譯成英文版,常常到了要考試前我都不敢睡覺,因為知道自己要趕上其他人的英文程度,要比別人用功二倍三倍; 現在第四學期結束了,老師上課說的都聽得懂了; 寫作業時,也可以用英文的思考模式去寫,時間省下了一半; 當然考試還是不盡然的滿意,所以每次考試成績真的只能用普普來形容

要不要上語言學校?
我沒有上一般的語言學校,直接選了二間college,報名入學考試,每間學校有自己的考試項目,比如說 college A 考英文閱讀與作文書寫; college B只考英文閱讀,我算幸運吧,第一間college就考上了。
考過入學考試,就獲得了入學信了,學校會告訴你你的英文程度是否達到你預想讀的科系(一間學校會讓學生選取3~4個科系,再憑英文程度及報名人數來排錄取科系)
我承認我英文沒好到可以讓我讀一年的或是研究所的,再加上多數學校還是很商業走向,希望能賺錢(特別是國際學生),所以至少都會排六個學期的課程,若再加上什麼co-op(類似台灣的建教合作),時間就拖得很長。

就我認識幾位朋友,為了入學報名半年的語言學校path way,學校針對入學科系而教學,這種path way會比一般語言學校還難,每周都會有指定的essaypresentation,每個月必需考一次試進入下一階段,這個可以幫助學生在真正進入學校前就有準備,算是打預防針的一個階段。
如果是準備要讀醫學相關的人,這個path way可以幫助你入學前先學好有關醫學或是該科系應懂的英文程度(專業單字、用語,及研究性的essay寫法…),不過聽這些朋友說path way也讓他們讀得很有壓力,因為要通過考試才能讓他們進入想申請的學校。若有興趣的朋友,也得study你想申請的學校承認哪些語言學校的證書,預算是一個月$1000加幣來準備。


COLLEGE 課程
College很重視實作經驗,學校課程是排定的公開的,老師必需按表操課,比如說何時該完成多少進度(無論是否遇到holiday ,教授就是得教完指定進度),一學期內必需要有多少個assignments和考試都是定死的,就算教授懶惰或速度慢,還是有可能在期末前給你每週考試來完成進度。

當然,這種行事曆的安排往往變成學生鑽漏洞的方法,有些學生只在有考試或交作業時才出現,每次到了考試我才驚訝原來這堂有這麼多學生,有些教授會在意學生的出席率,要求簽到,或是透過隨堂作業來點名,有些教授就不在意。

Assignment
College 就像我說很重視實作經驗,希望學生能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在作業裡面,談到assignment,每一科每學期至少一定有一個individual assignment,有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到三個 (比例不高),也至少一定會有一個 group assignment, group assignment是無論什麼科目都一定會有的。

多數人很討厭group assignment,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興趣,有的愛做不做,有的愛來不來,有的寫作業很隨便,有的不太參與整個group的任何事。當然,遇到這個團員,你也可以主動的向教授說明情況,不合作的團員基本上成績會被打很低,有的會被踢出group,教授還是會很開明的把成績分開。但是group assignment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們學習team work,要學生從中學習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即使大家都清楚,但還是有學生不鳥學校的任何東西。

Presentation
Group assignment完成後,也一定會有一個presentation,除了要求學生互相分配工作,也要學生學會presentation skill,這個對於不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且英文程度不是很好的人來說,一開始真的很困難,通常都會是先死背自己要講的內容,或是演講稿寫得落落長,但上台還是忘記自己要講什麼; 當然經過時間和經驗,多少還是會進步,至少現在上台我不太緊張,當然還是有可能會漏講很多應該要講的東西,但可以明確知道自己一二年後是有進步的。相較之下就會覺得本地學生或是英文底子好的人來說,上台演講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他們隨隨便便都可以說上二三十分鐘。

再者,很多學生往往自己或自己組別演說完了,就閃人了,愈到後面的組別愈少聽眾,這也是一個惡性,因為就是太民主了,年輕人已經忘了什麼叫尊重了。所以,愈到後面我上台不緊張也是因為很清楚真正有在聽的人也沒幾個。

Exam
當然,考試是一定會有的,學校會視科系來決定考試次數及遊戲規則,我記得第一學期的Marketing,不論你學期中的成績如何,最後一次的期末考一定要超過50% 才能pass,往往很多人前面成績很好,但期末考考壞了,那科就掛了,有不少科目是以這遊戲規則來玩的。

考試方式教授就可以行決定是 True & False, Muti-choice, or short answer,但多數教授會以選擇題為主,他們也不會花太多時間逐一改考卷,因為學期中已經有夠他們審查的報告了。
但還是會有少數教授喜歡考short answer。

考試前,老師都會給 preview, 感覺好像是老師欠學生的一樣,幾乎每一科都會給preview,且教授還得在公佈欄或是email 再次提醒所有學生,如果教授不這麼做,很有可能會被學生控訴(特別是錯過preview的學生)。

考試常常都會考二個小時,如果有些考試是那種需要寫很多字的,學生中途可以要求上廁所,沒錯! 你一定會想說那如果有人去廁所是偷看手機或是偷看書再回來考試呢? 你想得沒錯,的確有學生是這樣,教授也一定猜得到,但是教授是不會預設立場去想學生的行為,教授會監管教室裡考試情況,但不會去預設學生上廁所的動機。



總歸,外國教育很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雖然老師會要求學生買課本,但在課堂上老師不會照課本講,而是以powerpoint來上課,很多學生就選擇不買書,因為原文書很貴,而copied textbook 是不允許被帶進課堂中的,所以很多學生上課很輕鬆,只帶ipad或筆電上課,然後把老師給的powerpoint 叫出來,當然他們用ipad 或筆電做其他用途老師就不管那麼寬了。


之所以寫這一篇,其實也是想透過自己的經驗去分享在多倫多留學的經驗,去證實事實是否與我以前在電影電視裡看到的那樣,好像在國外讀書是很輕鬆自在真的就是任你玩四年,經我證實後,多數電影電視是在美國拍的,且如果是大學生活的確有可能會比較玩樂,畢竟他們有四年的時間,就算是再多讀一年也沒有太大的困難,那假設是讀college,college就是得在二年內 三年內把人家大學該學的讀完,所以一般來說college反而壓力比較大。

再者,別以為國外留學還可以打工,其實對於很多local 學生,要他們邊讀書邊打工他們就應付不來了,若在學校成績很好的很多都是在圖書館待很長時間的學生,若決定要讀書的朋友們,除了學費的壓力外,當然日常生活開銷也必需規畫在裡面,不然為了賺錢而廢了課業,一科1000加幣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anyways,多問一些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







5/04/2014

去 & 留?


在多倫多待的這些年,認識了不少來多倫多 打工渡假 或是 打工遊學 的台灣人,當然也有不少打工渡假的外國人。
大家都有差不多的條件,一年工簽很快就到期了,愈到接近離開的時後有的人開始捨不得離開了,原因也大同小異,男朋友? 開始喜歡加拿大? 想再繼續留下工作? 想讀書? 想搞移民? (原因差不多都是這樣)

若要問我留下原因,我可以長篇大論,但我不想多解釋,因為我想的很多很廣…

就以過來人的心態,我想藉此寫出我對去與留的看法,給一些想留下的台灣人一些提醒。

想搞移民?
請好好思考你留下的目的,別一昧的想"移民"這件事,雖然加拿大是眾多國家中很好移民的國家,但加拿大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全世界想移民到加拿大的人很多,加拿大政府也有足夠的資格去審核他們想要收留的人。
再加上2013年夏天,CIC 修正了一些移民規則(詳情見 官網 公告),已經削減一大半的申請資格,對於想留下的人可以好好想一下自己未來能申請移民的資格為何?  這對於想留下讀書的人來說,科系選擇也是一項重要的參考導向。

為了愛?
如果是為了情人留下,也請思考,能讓你留下的身份為何?   多數人不可能在一年內完成談戀愛和結婚,移民局可以合法懷疑你的動機… 目前就我知道在多倫多,只有一位在第一年內認識了她現在的老公,但也是有延續旅簽時間讓自己待在多倫多時間長一點,再申請登記,前後也快二年了。
若只是交了男朋友,而雙方沒有結婚打算,時間到了還是得離境的話,自己要清楚長距離戀愛的思念之苦,更要想到未來是不是還有機會再相處在同一個地方,我說得很殘忍,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要雙方飛來飛去,也是有工作時間上和金錢上的考量。

讀書?
如果是為了讀書留下,更要很好的金錢規劃,衡量自己學習的時間,國際學生的學費不是普通的貴,以一學期(四個月)20萬台幣來粗估,再看自己選擇的科系為幾年去做計算。
別以為讀書之餘可以打工,其實很多當地的學生都對學校排山倒海而來的assignments and exams都應付不來,特別是第一二學期,很多東西是學生們得適應的。如果你非得要打工來維持生計,請你要有很強的毅力來完成這一項艱難的任務。
(我第一二學期也是讀得很辛苦,每到考試前都不敢睡,畢竟一科是加幣1000元呀)

再者,國外很多企業還是以北美國家學歷為主,就算你在台灣有高學府學歷,去到加拿大也是要打掉重練,就算找到長期飯票,若還是要有自己工作的人,無論如何讀書還是必要的,畢竟 學歷 還是找工作第一門砍。


若思考這麼多,尚未擬出一個明確的未來,我個人會建議打工渡假期間,工作>存錢>旅行,好好把握這一年在國外的時間,去旅行一趟,多看看不同城市和國家,或許可以發現其他更讓你喜歡的城市和環境。

的確,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朋友分享找工作的過程,時薪如何,但請記得,這些人的實力和過去付出的努力,不是單單靠運氣的,若有這方面的疑慮,我希望大家能多問問過來人的經驗和建議,讓自己有更明確的方向,別一昧的為了"移民" 而留下。


再說,華人對家庭觀念比洋人強,如果你是家裡面唯一或唯二的小孩,可能又要再把養親待孝的部份再考慮進去,畢竟加拿大和台灣不是二隔壁,也沒有任意門隨意讓你往來,所以,家人支持和諒解相對的很重要,若是人在加拿大,但一直心繫台灣的家人,也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要考慮的事情很多。